发布日期:2018-11-13作者:root点击:
——2018年合肥十中研学系列报道之四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识就是知识。在校长室与级部的领导下,11月9日至10日,合肥十中高二年级8、14、18、19四个班一同前往扬州、镇江开展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此次研学由领队、班主任、旅行指导老师及导游全程陪同参与。研学游实现了教育与旅行的巧妙结合,让满怀期待的学生们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加深了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真正做到了游中有学,学有所得。
墨云拖雨最扬州,说的正是美丽的扬州。墨云拖雨出自苏轼的词,描写的是扬州的天气。扬州地处江南,胜在美景,如同水墨画的那般美,故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伴着学生们美妙的歌声,迎着朝阳,驱车三小时,我们来到了旅途的第一站,位于新城西区的扬州双博馆,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的雕刻技术和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更是欣赏到了明清的书画、国宝以及让同学们大为惊叹的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九日下午,四个班先后来到了位于双博馆不远处的瘦西湖,一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导游在解说瘦西湖为何称为瘦时,同学们听的是津津有味。
要说西湖天下瘦,环肥燕瘦各知名,瘦西湖以其舒卷飘逸,窈窕多姿,万般的诗情画意蜚声中外。另外,唐宋时期的扬州是江南地区最繁华之地,自然免不了唐诗宋词的浸润。借此机会,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诵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已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同学们整齐的队列,慷慨激昂的朗诵,让人印象深刻。表现了对古人的敬意,也展现出十中莘莘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瘦西湖的美景让同学们大饱眼福,如痴如醉。绿油油的草坪生机勃勃,细长苗条的柳腰亭亭玉立,各式的菊花五彩缤纷、格外艳丽,纷纷引得师生驻足观赏、拍照留恋。径直前去,来到了著名的二十四桥,高24米,24个石阶,同样24根柱子,完美地再现了李白七言绝句中的美。15:50,同学们跟随地接导游姐姐的脚步来到了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何园,我们的第三站。
何园,“晚清第一园”,又名“寄啸山庄”。园内廊道建筑的功能与魅力让学生们无不为之赞叹。回廊曲折、假山贴墙、鸟栖庭树等等颇具特色。也纷纷猜测何家主人是个懂得接纳包容外来文化并融入中国风情的文人。正如导游所言,何氏思想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当家训、知家训、传家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同学们仍意犹未尽,来到酒店享用团餐,举杯畅饮,甚是欢乐。
第二天,来到了我们的第四站,自古就被称为鱼米之乡的镇江。经过润扬大桥(润指镇江,杨指扬州),到达金山寺,气势恢宏。一进大门,宽阔的大道、挺拔的松树直接映入眼帘。让学生颇为激动的是慈寿塔下的许愿处。钱币能投掷到兽嘴中,则代表心想能事成。看到了同学们的向好精神,也真心为同学们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打动。慈寿塔共5层,据说是法海当年拿来镇压青、白蛇的宝物,尽显巍峨壮观。登上海拔近50米的金山寺顶,一览无遗,感叹祖国一片大好河山。
关于饮食,“面锅里煮锅盖,香醋里摆不坏”说的正是镇江最有名的锅盖面和恒顺香醋。所以金山寺下来,四个班级陆续前往西津古渡。同学们结伴而行,有组织,有纪律,品味历史,享受美食,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也代表着两日的研学之旅就此圆满落幕。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研学旅行,有旅游有学习,同学们在集体旅行、食宿之余,也完成了研学的最后一站,书写研学功课、成长日记或研学感悟。本次扬州镇江研学之旅效果明显,意义非凡,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欢乐,拉近了师生距离,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吴亚运撰稿 政教处、 高二级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