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8-22作者:冯蕾点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产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才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教育效能。在三新背景下,家校共育如何转型、如何创新?针对这一问题,2022年8月20日下午,合肥十中论坛邀请到潘建明教授带来《素养导向视域下家校共育策略的转型与创新》讲座。
讲座伊始,潘建明教授就提出了一个家校共育的理念:“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由该理念展开了对“家校共育的意义价值”的探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但在升学等社会现实的压力下,社会似乎更重视智育的培养,德育的弱化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种种困境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其次,面对当今时代家校共育中存在的界限不清、尊重不够、家校生共育、家长会代替家庭教育、家长培训瓜菜代等误区,潘教授详细阐述了几类转型策略。整体架构上,学校可建立成长导师制、构建“家校同步教育”家委会团队。思想指导上坚持依法共育,家校生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通过家委会的建设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在课程开发上进行家长课堂的课程研发,建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此外,学校也需借助互联网等通讯工具,拓展家校沟通形式,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对家校共育的效果,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家校共育上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充分肯定优秀的家校共育榜样。
最后,在家校共育的创新途径上,潘教授给出了从“班队”育人到“学科”育人、从“教德”到“育德”、从关注“历史”到关注“现实”、从“离身德育”到“具身德育”、从“统一要求”到“量身定制”、从“单打独斗”到“统一战线”、从“他律”到“自律”、从“强治”到“自治”、从“家务”走向“劳动”、从“学德”走向“实践”十大方向,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性,建议在家校共育中借助相关APP的力量,尽可能避免学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整场讲座内容丰满,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知识性与幽默性并存。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很多老师意犹未尽。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潘教授的讲座给予了家校共育的众多实现途径,也激发了学校对家校共育的进一步思考。在今后的发展中,合肥十中将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共育共建,成就十中学子美好的未来。
撰稿:冯蕾 审稿:汪逢春 统稿: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