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钱学森之问 陈景润的为猜想的奋斗和你们的学习及我们的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此问的历史背景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
偶数为一个
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其后,他用了8年的时间来完善它。1973年〈〈中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最好的成果。陈景润的这项成果,后来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令人敬佩的不仅是他的成就,他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同样令人钦佩。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些品质,他可能无法达到那样的科学高峰。
2006年,即陈景润逝世10周年,《厦门日报》的记者专门采访了他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厦大数学系方德植教授生前曾用十个字概括陈景润的学习和生活:“家境贫困而又醉心学业”。陈景润每天要完成100道微积分题,一天只吃两顿饭,为的是省下钱来买书。厦大数学系教授杨锡安是陈景润的大学同班同学。他说,陈景润在大学时代就得到“爱因斯坦”的美名。这是同学们对他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所给予的肯定。
陈景润自己说:
*“饭可以不吃,书不可以不念。”
*“现在搞研究工作,总觉得老师以前的指导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厦大的老师帮我打下的,我感谢他们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我的导师华罗庚曾说过,天才出自勤奋,聪明在于刻苦。我将永远铭记这句话。
其他人的评价:
邓小平说: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不得了,对他应爱护、赞扬。
华罗庚说:陈景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年轻人。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用说是好多了。然而,我们中的一些同学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却因此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吃苦耐劳,勤奋学习的精神。有的年纪轻轻却似看穿一切,缺乏活力;有的小小年纪即学会了贪图享受、投机取巧、功利待人;更有的思维偏激诚信丧失、道德发展失衡。失去了这种精神何以攀登科学的高峰
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为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
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
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
人才评估、
管理与
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
应试教育、
学术腐败、
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加剧。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思考并实践着。
政教处